苏格拉底说:“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。”意思是:如果没有思考,就没有真正的人生。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,也不缺思想,但很多人还徘徊在日复一日的循环“内卷”之中。
互联网时代,让我们学会了“信手拈来”,不懂就百度;“拿来主义”让更多人不懂就直接问,身边的同事、朋友总能知无不言;学习一门课程,不再探究底层逻辑,开口直问“我要的方法呢?”;阅读一本书只追求速度和完结,学到什么不再是思索范围……
(资料图片)
“快餐式”的学习,让人们变得越来越“躺平”,恨不得“事事有回应”,不需要自己思考。然而,这种状态让大脑变成了一片荒野。思维的荒野上不会长出任何有用的“作物”。
思考,成了人们稀缺的资源。有这样一句话:“不要空着脑袋思考。”如今,能运用多种思维工具来审视和解释世界的能力,已经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。
今天解答的这个问题,摘自于《把思考作为习惯》一书,希望能对有所帮助。
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如此重要,那么,怎么样才能养成思考的习惯呢?
1、打破元无知,构建成长框架
无知可怕,元无知(不知道自己不知道)更可怕。只有直面元无知,承认无知,才是我们进步的开始。
第一,打破盲目自信,了解自己的知识盲区,接受新的认知,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。
比如,以前很多人认为微商是一种传销,并不认可。现在看到朋友圈有销售的文案,就会凭着自己的经验,认定这是变相微商。
但在你抗拒的微商里,微商抓取客户的心理、培训机制、选品用人的体系等,比很多销售都厉害,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盲区,也是需要学习与思考的信息。
第二,建立”乔哈里视窗“框架,了解自己和对方需要共享的信息,拉齐彼此认知,找到共同认知。
首先,按照“自己知道-自己不知道、对方知道-对方不知道”两个维度,画出一个四象限图:双方都知道,那就是开放区;自己知道、对方不知道,那就是隐秘区;自己不知道、对方知道,那就是盲目区;而双方都不知道,那就是未知区。
接着,主动提供相关信息,如背景信息、事情前因后果等,询问对方,努力扩大开放区,缩小隐秘区、盲目区和未知区。
任何学习,只有真正去做,才能得到关于自身能力的及时、持续的反馈,才能真正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。
让自己成为一个警觉的乐观主义者,保持对无知状态或领域的警惕态度,保持对学习能力和洞察能力的乐观态度。
2、突破防御式思维,增强心里能量
要突破防御式思维,就要建立开放式思维,如何才能激活开放式思维,增强心理能量呢?
① 在工作和生活中,养成良性的思考习惯
比如,你报名学习西班牙语。课堂上,老师向你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,这时,如果你拥有防御式思维,那么就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挑战。
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你的身上,你会特别关注老师对你给出的答案的反应,你还会感到十分紧张,并感受到你的自尊心正在被蹂躏。
而如果你拥有开放式思维,那么你就会想,你是一个初学者,这也是你来这里学习西班牙语的原因。你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学习,老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。
如果你能这样思考,紧张的心情就会远离你,你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。
一个拥有开放式思维的人,不仅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,也能在沟通协作中,激发周围的人形成开放式思维。
② 建立积极情绪档案袋,增强心理能量
很多时候,挫折和变故突然来临,让人猝不及防。平时主动为自己建立“积极情绪档案袋”,在需要的时候,随时随地提取积极情绪,恢复心理能量。
积极情绪,比如过去一周发生的关于喜悦、感激和爱的东西,或是喜欢的照片、礼物等。把这些记录下来归档保存,就成了积极情绪档案袋。
每一个职场人都会有消极情绪、焦虑的时候,如果感觉自己陷入低谷,就打开档案袋,欣赏里面的照片、信件、留言、礼物等。
适当的焦虑可以提升某些能力,比如考试前、百米比赛前的适度紧张等。
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焦虑,不要一味想着对抗、消除、战胜它,而是要学会把焦虑情绪当作自己的“生物报警器”,把它转化成有价值的心理能量,发挥它的积极作用。
③ 开放心态,提出探究式问题
当你想要让团队成员发挥他们的创造力,提出尽可能丰富的创意时,不能一开始就用限制性的封闭问题阻塞大家的思路。
比如不要提“怎么才能让用户多使用我们的新服务?”这样的问题,而是提出探究式问题——“用户为什么要使用我们的这项新服务?”
然后,你可以在每个潜在的方向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追问,比如“我们能如何帮助用户减少操作步骤”?
这样不仅能激发大家的思路,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,还能让我们以开放的态度更好地沟通,找到共同成长的道路。
3、丰富思维方式,跳出死循环
思考的前提,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。
很多时候,现实中很多现象难以理解 ,这时需要从当下的现实中跳出来,思考可能的选项,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。
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,顺利跳出死循环,有三个建议。
第一,创造余闲,让自己有能力思考。
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,会议一个接一个,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。难得的休息日,手机都要24小时开机。有些终身学习者,恨不得所有时间都熬在学习。
这种所谓的充实,会在不知不觉间侵蚀人们的思维能力。
避免这种情况,就要主动创造“余闲”。余闲,是要留有余地,拥有一些闲置的资源 、时间和金钱,不论是人或组织发生意外,都能从容不迫地应对,不干扰原有的工作计划和节奏。
比如,约瑟夫·普里斯特利(气体化学之父)出身贫穷,只能靠做教师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。
不过,这种比较自由的生活也让他拥有了更多的余闲,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研究、发明和写作,随意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。
最后发明了制作纯氧的方法,推动化学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
第二,创造思想流动,让思维多样化。
主动构建一个开放的、多元化的思想网络,社交圈尽可能有不同领域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。
站在跨界网络的中心点上,接触各个学科的独特观点,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,让自己更有可能拥有新的视角,找到崭新的道路。
比如,一个问题一个人思考,解决的方案总是有限,但若是以头脑风暴的形式,每人提出一个解决方案,就有很多种解决方式。这样就能让大脑记录多种解决思路。
第三,斩断循环链条,跳出轮回困局。
在职场中,很多人常会陷入一种困境:感觉自己在做无用功,每天辛辛苦苦地解决问题,但永远也不能彻底消灭问题,就像进入一个死循环,没有尽头。
改变这种情况,就要明确责任、具体事项、同步沟通,从根源上斩断循环链条。
工作和生活中反复出现的问题,之所以来来回回,是因为在系统结构里根本没有解决的方案。
要改变这个局面,就要思考洞悉系统的结构,想办法改变系统破局而出,才能终止循环。
比如,公司销售经理抱怨产品种类太少,产品部门开发速度太慢,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;产品部门又抱怨销售部不给力,辛苦做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。两个部门互相抱怨,陷入了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”的争论怪圈。
这时,解决问题的关键,是多角度出发,找出怪圈原因,他们既不是个人矛盾也不是利益分配,而是系统结构出了问题。
公司把利润当成唯一目标,缺乏清晰客户定位,导致产品部门只针对重点客户开发好产品,销售部门追求销售量照单全收。
思维方式越丰富,越可能找到复杂问题的答案。
苏格拉底说过:“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。”
未经审视的思考,也不是真正的思考。如何审视思考,这不仅与我们掌握了多少思维工具相关,更与我们的人生宽度有关。
在漫漫人生路上,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如悬崖与沼泽,时常拦住我们前进的脚步,而每个人克服困难前进的过程,其实就是在经历自己的“英雄之旅”。
只有从“把思考作为方法”、“把思考作为答案”转变为“把思考作为习惯”,才能更好地探究问题的本质,为人生带来动力,激发思维火苗,让你能勇敢地展开自己的“英雄之旅”,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声明:本文来源网络,感谢原作者辛苦原创!本站所发稿件、图片、视频均用于学习和交流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!
关键词:
思维方式
解决问题
很多时候